“ 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2021-11-08 09:37:57 碳中和项目发布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铸新辉煌”系列报道,回顾非凡历程,展望美好未来,引导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沿着生态文明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文明之基越发坚实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首站就是乌江。在化屋码头,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每一次考察调研、重大会议和重要讲话中,都有突出体现。 ——“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如今,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的认识更加透彻;对于生态文明的要义,我们的把握更加全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的贯彻更加有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们奋进的动力更加强大。 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响,正在神州大地激荡。 生态文明之路越发宽广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动人的旋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更加深厚。 ——绿色理念融入国家战略。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个个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促进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谋划实施过程中,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绿色发展导向旗帜鲜明,绿色发展要求清晰明确。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清船清网,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数不断回升;腾退岸线,污染治理,流域生态功能持续恢复……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河南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启动八大标志性项目;陕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甘肃推进祁连山保护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出绿色答卷。北京强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河北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白洋淀水质不断改善,功能逐步恢复;天津有序推进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美起来”,“心肺之患”得到有效治理。 长三角绿色一体化蹄疾步稳。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制定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截至目前,已推出73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复制。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我们都能看到,绿色元素全方位融入战略擘画、全过程融入战略实施。 ——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安徽马鞍山市,地处长江岸边的薛家洼生态园,过去这里集中着3家非法码头、7家“散乱污”企业,经过综合整治,如今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薛家洼的绿色转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剪影。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全国所有省份“三线一单”省级成果均完成政府审议和发布工作。划定了共计约40737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6834个、重点管控单元17271个、一般管控单元6632个。 在法律地位确定方面,2021年3月1日实施的《长江保护法》,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律。在地方上,14个省份通过地方人大立法,为“三线一单”编制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约22%。 能源结构调整持续优化。经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较2017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较2010年增加了38.27亿吨。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10个省份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同时,在能源、工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公布12批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 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河北承德把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现代健康产业、高端休闲项目融合起来;内蒙古呼伦贝尔结合当地丰富的草场资源,全力打造休闲畜牧业、现代牧区旅游…… 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来,各地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绿色政策提供发展新动能。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策体系是行动指南,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不断适应发展形势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绿色探索发挥示范效应。在福建、江西、贵州三省开展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截至目前,三省份已形成90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开展三江源、大熊猫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于近日正式设立东北虎豹、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绿色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布并持续修订产业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绿色金融支持重大战略。2020年7月,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基金首期总规模达885亿元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重点投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等领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 生态文明之光照耀世界 从北极星的方向凝视地球,它被两根橄榄枝紧紧环抱,五大洲镶嵌于5个同心圆,代表八方的8条直线交汇于一个中心点…… 联合国徽章,昭示希望。镶嵌着它的大理石讲坛,是凝聚全球共识的重要场所。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紧迫课题: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面对这些激荡全球的时代之问,中国做出了历史性回答。 2021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在视频发言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全世界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与全世界合作,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共同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与世界共享发展智慧。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不断扩大。 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和各国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力推动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国—非洲环境合作。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为津巴布韦等国提供野生动物保护物资,为蒙古国提供戈壁熊的相关保护设备,为缅甸提供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和清洁炉灶……一系列提高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能力的项目和活动,让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 ——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态系统持续修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保护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发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生物资源监管严格,生物安全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合作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履行国际公约,“爱知目标”执行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同时,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 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群山环抱,风光旖旎,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山区的图尔古孙河上,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承建的图尔古孙水电站,今年7月份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产能合作的第一个落地并投产发电的重点项目,每年能减少约7.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一带一路”是开放发展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今年,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各国应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结合各自国情采取气候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伙伴涉及40多个国家。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培训12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 此外,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35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9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开展了200余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主题研修项目,为有关国家培训人员5000余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千帆竞发势如虹,凯歌奋进正当时。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乘势而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取得新进步,努力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