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0年度报告

2020年度报告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 化国家战略,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 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战略规划制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意识提升和能力 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降低约 47.9%,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 15.3%,提 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 2020 年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 速增长的局面。 2020 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主席 9 月 22 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在 12 月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 步宣布了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四项新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承 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受到国际社会高 度赞誉,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 项巨大的挑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 努力。下一步,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部署,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坚定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加快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 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进 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为帮助各方全面了解 2019 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的政策与行动及取得的成效,特编写本报告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 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2 月 12 日,习近平 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 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 瓦以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 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 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 中和的目标。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受到挑战 之际,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作出并重申中国应对气候 变化的重大承诺,在国内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彰 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 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 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2020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我已经宣布,中国力争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 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 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中国 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并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中国这么 做,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 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21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 上的特别致辞

 

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人为本,更体现在DEMO视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DEMO视觉首先是一个优秀视觉企业的代表,以其“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提升影像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次,DEMO视觉关注环境保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每次外出拍摄均强调对外景地的环境保护,在产品制造上也讲究使用环保工艺;今后,DEMO视觉还将设定一定比例的公益拍摄活动,担负更多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 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1 年 3 月 15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 年 3 月 22 日至 25 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 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 全作出更大贡献。 ——2021 年 4 月 2 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 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碳达 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碳中和战略研究,开展实现碳中和的重大领 域、关键技术、关键产业、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研究。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 年,中 国服务业发展总体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535371亿元,增长7.2%,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4.3%。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 的贡献率为 58.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 长 9.4%,营业利润增长 5.4%。新动能保持较快发展。全年规模 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8.4%。高技术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4.4%。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 增长 16.1%。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7.3%。 2019 年,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1%、38.6%、54.3%。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国 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2019 年至 2020 年节能监察钢铁、有 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企业和重点用能数据中心等 8067 家,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 组织 400 余家机构为 1.4 万家工业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加快 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组织实施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 能效提升行动,发布两批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和“能 效之星”产品目录,向社会推荐 700 余种先进节能装备、产品。 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产品推 广应用力度。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2019 年以来支 持制修订《钢铁行业节能技术导则》等 140 项工业节能标准。实 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行业遴选发 布能效“领跑者”企业 91 家,引导行业企业对标达标。开展工业 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2019 年 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指导工业企业(园区)优化用电结构,调整用电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单 位工业增加值能效。2020 年 3 月,发布第三批工业领域电力需 求侧管理参考产品(技术)目录,推广典型应用。初步核算,2019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约 17.9%。 推进建筑领域节能。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民用建筑节能管 理规定》,推动实施《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近零 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开展农村地区危房改造,2019-2020 年, 中央累计安排 452 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全国 163 万户建档立卡贫 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并指导有关省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 展建筑节能示范,“三北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农房建筑节能示范户 每年供暖能耗最少可减少 0.5 吨煤。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 建设部等 6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通知》,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 198 亿平方米, 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 56%。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 革委、人民银行等 7 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以下简称 APU) 替代设备 2019 年以来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 130 万吨。截至2019 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数量为 41 万辆,占公交车比例达 59%。2019 年,我国铁路货运量 43.9 亿吨,与 2017 年相比增加 7.0 亿吨,增长 19.0%。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要求,积极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制修订出台了《港口 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港口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和 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检测等强制性行业标准,与发展改革委、财 政部、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出台 了资金支持政策和港口岸电执行大工业电价免收容量(需量)电 费的扶持性电价政策,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足于强化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 能,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 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标准制定充分考虑了国际关切和国 情需要,聚焦气候、治污和节能三领域。2019 年,国际标准化 组织可持续金融标准技术委员会(ISO/TC322)将中方提出的可 持续金融术语标准确立为 ISO/TC322 首个国际标准项目。《绿色 金融术语》国家标准完成立项答辩,《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绿色 债券信用评级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 《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要求》5 项行业标准完成立项工作, 其中 4 项标准将于 2020 年在六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 区率先试行。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推动金融 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规范性和透 明度。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成果。人民 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将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纳入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范畴的可行性问题。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与生态环 境部已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截至 2019 年末,征信系统 共采集环保处罚信息 12.75 万条,涉及 8.83 万户企业,采集环保 许可信息 19.21 万条,涉及 6.69 万户企业。三是点面结合,不断 完善政策激励约束体系。2017 年以来,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牵 头在浙江湖州等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目 前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高于全国水平 4 个 百分点。四是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 2019 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 10.22 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 1.1 万亿元。五是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人民银行参与发起的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以下简称 NGFS)已扩展至 83 家正式成员和 13 家观察机构。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 融国际平台(以下简称 IPSF),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推进气候投融资。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 指导意见》,会同银保监会修订《绿色融资统计表》中涉及低碳 经济、气候融资的有关内容,调整了相关统计口径。组织开展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设计、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评估标准等 气候投融资重点问题研究。联合银保监会并会同国内外 20 余所 顶尖院校和 10 余家权威学术期刊,共同举办了 2020 气候投融资 全球征文活动。组织征集了气候投融资重点政策研究类文章,并 由《环境保护》杂志刊发了“创新气候投融资,助力开创应对气 候变化新局面”专刊。组织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准备工作,重庆、 山东、陕西已形成试点工作方案。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2019 年 4 月,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 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2020 年 4 月,财政部会同税务总 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 政策的公告》,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执行期限 延长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制修订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 批准发布了人造板和木质地板、涂料、卫生陶瓷等 18 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 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以 现有 7 种低碳产品认证为基础,指导认证机构开展碳足迹、碳中 和、减碳产品认证试点。派员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向国际社会 宣传中国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部加快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夯实碳排放 数据基础,推进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并强化能力建设。起草《碳排 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制度文件。组织开展 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组 织各省市报送并核对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深入开展发 电行业配额分配基准值研究并组织开展电力行业配额分配试算。 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组织开展两系统施工建设方案优化评估和专家论证,推进两系统管理机构 组建。组织开展了面向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队伍和发电行业重 点排放单位的大规模能力建设培训活动。 试点碳市场平稳运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 北、深圳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对试点地区完 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环境部加快推进全国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联建机构组建工作;各试点碳 市场持续完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等政策标准,优化碳市场 管理流程,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创新碳普惠等业务形式,保障试 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各试点碳市场履约工作总体延续了此前的良 好势头。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7 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 计成交量约为 3.68 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 81.28 亿元人 民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改革有序开展。生态环境部加 快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在试点碳市场履约抵消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自愿减排量交易呈稳中有升态势,CCER 累计成交 量超过 2 亿吨,成交额逾 16.4 亿元